“一娃生病,忙坏一家”。进入9月份,夏秋交替,天气多变,忽冷忽热,昼夜温差较大,是小儿疾病高发时节,我们需要加强对幼儿疾病的防治保健工作,以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作为孩子的坚强后盾,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注意别让感冒、腹泻、喘息发作缠上孩子。专家特别提醒家长别轻易给孩子用抗生素。
秋季感冒
秋季是流感多发季节,有些宝宝入秋后就经常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而且病情反反复复从秋到冬。
温馨提示:入秋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妈妈不必急于给宝宝添加衣服。让宝宝感受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宝宝出汗后着凉,很容易感冒。
秋季腹泻
秋季是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高峰期,也叫秋季腹泻。
发病时,大多数宝宝会出现一些类似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流鼻涕、发热等,其中一些宝宝还伴有呕吐症状。宝宝腹泻,容易造成脱水,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而且病毒也易侵犯心肌和脑,导致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所以提醒爸爸妈妈一定要重视。
对于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孩子滥用抗生素,不仅会消灭肠道里正常的细菌,引发菌群失调,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而且细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多,还可继发霉菌性肠炎等,使腹泻迁延或加重。
温馨提示:宝宝得了秋季腹泻后,不能吃成人用的止泻药,这对宝宝来说非常危险。只要宝宝没有剧烈的呕吐,大多不用禁食,建议选择易消化食物喂养。还要注意宝宝是否有脱水的现象,比如嘴唇干燥;眼周围出现皱纹,眼窝有塌陷,睡眠时无法完全闭合眼睑,眼泪少等。如出现上述现象,应立即就医,给宝宝补充足量的液体,以免造成脱水。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手足口症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疱。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温馨提示:手足口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肠胃,所以爸爸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的卫生习惯,预防病从口入,同时还要增强小孩自身的免疫力。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现象,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爸爸妈妈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喘息发作
一到秋天,哮喘宝宝喘息发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喘息发作主要表现为夜间及清晨反复咳嗽,或者宝宝活动过后气促,喉部可听到“咝咝”的声音,严重时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宝宝非常痛苦。尘土、螨虫、真菌等过敏原或者剧烈运动很容易引发宝宝喘息发作。
温馨提示:家长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家居卫生清洁。建议妈妈每周用70℃以上热水清洗各种寝具的外套,控制尘螨和霉菌的生长。宝宝咳嗽、喘息经常发作,爸爸妈妈不要给宝宝随便吃感冒药、抗生素,必要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秋季驱蛔好时候
既然到了秋季,爸爸妈妈不妨也注意一下宝宝是否有蛔虫病的症状。要知道,秋季可是最好的驱蛔时期。
蛔虫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以3-1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治疗蛔虫病有效办法是服药驱虫,但服药的季节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夏季幼虫生活在肺部或血液里,沒有循环到小肠,这时驱虫,药物并不能起作用。而在秋季,因夏季感染的虫卵己发育成成虫,且集中在小肠内,药物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杀死蛔虫。
患上蛔虫病的儿童大多无自觉症状,少数患儿常有不定时腹痛,疼痛部位在肚脐眼周围,喜按,可伴有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夜晚磨牙等症状,严重者会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病及肠穿孔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发现小孩有吐虫史或大便排出蛔虫史,粪便镜检找到蛔虫卵便可确诊为蛔虫病。一旦确诊为儿童蛔虫病,就应及时给予驱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