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警惕!别让你的“鼓励”起了反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16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随便什么事,你要小孩怎么做,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事,求什么样的知识,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你要有一个法宝呢?”就是“鼓励”。孩子需要成人的爱护和评价,需要成功的喜悦。表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评价。鼓励,就是激发、勉励。
\

 

  而且,随着近年一些国外育儿观念的引进,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也主张表扬教育,对孩子要鼓励表扬为主,树立孩子自信心。表扬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同是人的天性,若没有赞美,人会产生失落感,这一点孩子也不例外。宝贝积极劳动,或者做出你认为“好”的某件事时,当然应该受到鼓励。这时候,爸爸妈妈或是老师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有时也会给TA带来莫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鼓励孩子主动做事,更应激发内在动机

  我们想要让孩子主动做事情,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外在动机通常是因为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奖励,所以才去做这件事;而内在动机则是因为完成这件事情之后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感。
\

  每年,约有1300人进入西点军校,但只有约1000人能毕业。研究发现,具有强烈内在动机的人,毕业的可能性比平均水平高 20%。所以我们在鼓励孩子主动做事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保护内在动机的同时,也要避免物质奖励的负面影响。
 

从什么时候需要开始培养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

  孩子2岁就开始能感知他人的情绪状态,比如开心或不开心,而这个时候孩子会开始非常想要帮助他人,比如帮忙递东西等,这些就是亲社会行为的初端。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鼓励孩子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个阶段孩子的内在动机非常充足,他们单单通过帮助他人就能得到极大的快乐与满足,这是一个绝佳的巩固孩子这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心理学上称之为“正向加强(Positive Reinforcement)”,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奖励机制,但是这种奖励是孩子自己奖励自己(内在动机),而不是家长奖励孩子(外在动机)。

  这些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其实千难万难,中间的过程,根据孩子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情况。在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过程中,爸爸妈妈需要付出的心血,一点也能不少,亦绝不应忽略。但是在自己的努力下,看着孩子一天天发生改变,变得更加优秀。
 

  然而,由于爸爸妈妈鼓励的方法不尽相同,从长远看,结果也非常不同。不恰当的鼓励,很可能导致你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做家务、越来越不爱学习。怎样的“鼓励”才不会起到反作用呢?
 

  避免对孩子“懒惰的表扬”
\

  儿童心理学家吉姆·泰勒(Jim Taylot)曾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使用一些通用的赞美,比如“做得好!”“真棒!”等。他把一些诸如“不错!”“很好”等表扬归类为“懒惰的表扬”,这些表扬对孩子而言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如果表扬孩子很聪明:

  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紧闭性的思维模式。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成就都是因为自己聪明,所以成功也是理所应当的,而如果遇到失败则是自己不够聪明的原因。
 

如果表扬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可以提高孩子的开放性思维模式。同样在考了个好成绩之后,家长跟孩子说:“之前复习的时候你一直非常努力,所以这次考得这么好,非常棒!”这是强调孩子是因为努力才考得好。
 

  在孩子失败后鼓励
\

  很多父母的习惯定式是孩子取得了成绩给予表扬鼓励,失败了要批评责难。实际上当孩子失败了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肯定,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时刻。

  有一个孩子参加一场很重要的柔道比赛,他竭尽全力了最后还是在最后关头以微小差距输了,孩子下来了累得都要虚脱了一样。这时候,他爸爸没有露出丝毫失望之色,上来使劲搂住他说:“儿子,好样的!和对手拼到了最后一秒钟,我为你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自豪!”这个孩子因为爸爸的鼓励在比赛场上变得越来越敢打敢拼,后来得了州少年比赛的冠军,而最大的收获是他在做其它事情时也是充满了不畏失败,坚韧不拔的精神。

  父母要鼓励孩子不害怕失败,不追求完美,敢于尝试直至成功。从失败中的建立起来的成功会让孩子变得自信强大。研究显示,在竞赛中后来居上者一般比一路领先者更体现出一份自信来。
 

  表扬的最好方式就是描述事实
\

  描述事实,肯定这个事情的重要性,最后表达自己对孩子完成这件事情的感受。

  比如“你今天主动帮妈妈晾衣服了(描述),做得很棒(肯定),妈妈非常高兴你帮妈妈做家务(表达感受)”,或者“今天早早地就把作业写完了(描述),一定非常努力(肯定),我非常为你感到高兴(表达感受)”。通过这样的表扬,孩子会慢慢建立做事情或者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养成主动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